快捷搜索:  

失意人的凝听者,李耀辉盼成暗处的光

"失意人的凝听者,李耀辉盼成暗处的光,这篇新闻报道详尽,内容丰富,非常值得一读。 这篇报道的内容很有深度,让人看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悟。 作者对于这个话题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,呈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。 这篇报道的观点独到,让人眼前一亮。 新闻的写作风格流畅,文笔优秀,让人容易理解。 "

有人说,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,退休大学(University)教授李耀辉的人生却无比丰盛。30多年来,他课余当防止自杀机构的辅导热线义工,抚慰失意人。退下教席,他到过阿富汗等战乱地区协助灾后重建,险些葬身异地;疫情期间,他辅导受困扰的家庭市民。情绪困扰、失落无助,你我他总曾遇上,更有人绝望轻生,这位擅长聆听的资深辅导员自言,曾因未能向求助者施援而迷失,幸获开解而释怀;他鼓励求助,认为虽然聆听未必能提供答案,但愿能给予关怀支持,让求助者理顺情绪,重建心灵。

失意人的聆听者,李耀辉盼成暗处的光

本月中,他出席红会颁奖礼,翌日便到尼泊尔参与心理支持服务。

▲本月中,他出席红会颁奖礼,翌日便到尼泊尔参与心理支持服务。

李耀辉是应届“香港人道年奖”得主,访问在本月中颁奖礼后进行(Carry Out),有点匆忙急赶,因为翌日他便飞赴尼泊尔地震灾区,参与红十字会的心理支援工作。去年11月,尼泊尔西部发生5.6级地震,逾150人死亡,数千房屋倒塌,过百万人受灾。他指,现时灾民普遍出现焦虑、不安及创伤后遗症(PTSD),亟须援助。9年前,李耀辉卸下科技(Technology)大学(University)机械工程学系兼任助理教授的教席,加入世界医疗人道救援组织“无国界医生(Doctor)”,亲赴不同战区,以工程师专业协助重建,灾区应变经验丰富;然而,今次到尼泊尔参与大型灾后辅导工作则属首次,说话不愠不火的他坦言是人生一大挑战,过去数月他努力(Effort)搜寻相关资料,做好准备,沉着应对将来一个月的异地任务。

现时李耀辉参与4项义工工作,包括无国界医生(Doctor)、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及红十字会的电话热线,还有生命教练的培训,当中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的电话热线工作始于90年代,现时他是该会的“资深训练及督导员”,仍继续前线热线辅导。多年来,他接听数以千计的求助电话,有学生(Students)诉说升学及学业问题、有年轻人不满家长不谅解、有成年人遇上事业樽颈及夫妇关系破裂、有家长哭诉无法与子女沟通、有失业(Unemployed)人士倾吐经济(Economy)压力,还有长者面对价值危机的无助感,就如社会(Society)缩影。他指,每一通求助电话,背后都是一个故事,他最关注缓解求助者的情绪,让对方感到有人同行陪伴,因为他相信,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内在能量应对困难,只是在迷失时便要求助。他盼自己的缓解能唤起当事人的内在能量,自行解决问题。

2022年疫情期间,李耀辉参与香港红十字会心理支持服务,接听求助电话。

▲2022年疫情期间,李耀辉参与香港红十字会心理支持服务,接听求助电话。

2004年,李耀辉在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当热线义工。

▲2004年,李耀辉在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当热线义工。

冀唤起内在能量自决问题

前年第5波疫情最严峻时,一名孕妇致电求助,当谈到一家四口确诊便哭出来,他隔着电话筒都感受到对方的无助、焦虑和沮丧,那刻只能安慰及引导对方深呼吸,冷静情绪。除此,亦有基层市民诉说担心确诊后传染家人,害怕(Afraid)染疫失去工作断绝收入。他坦言,聆听过程中确实没能提供实际协助,但深信即使是一点关心支持,都能鼓励求助者,让对方重拾力量,继续走下去。

参与热线辅导工作30多年,与李耀辉早年曾“行船”的经历有莫大关系,少年耀辉因家贫未能升读预科及大学(University),他报读理工大学(University)前身的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两年制“航海电子课程”。毕业后年仅19岁便“行船”养家,6年来环游世界4次,他还记得“一出鲤鱼门,便呕到失魂”,“呕完便挂个胶筒去工作”,练就逆境耐力。他说,船上工作的人各有前因,有人为逃避家庭问题,有人为逃避廉署追捕,但大家都找这个“没有杀伤力”的小伙子倾诉。当年他人生经验尚浅不懂应对,但乐于作伴聆听,渐渐体会人生百态。回港后,他加入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,担任电话热线义工。

早年李耀辉行船生涯的黑白照。

▲早年李耀辉行船生涯的黑白照。

看淡求助人最后抉择 放下期望

回顾多年热线辅导工作,他直言曾经迷失,想过放弃,但早期一次经历成了他的转折点。“当时当通宵更,与一名有强烈自杀倾向求助人倾谈。”他用尽经验及技巧,却安抚不到对方,突然电话挂断,他感到无比不安及内疚,自责“做得不好,能力不足”,误人性命,从前的自信荡然无存,陷于价值危机。他求助其他热线同事,亦反省过去抱持很大期望,“若说服对方放下自杀念头,我便开心。”那刻他知道这种心态容易牵动情绪,最终他选择放下期望,仍提醒自己过程中要尽最大努力(Effort)准备。他补充,面对有自杀倾向的人,聆听者只是为对方提供另一选择,惟最终还是看对方怎样抉择。

2015年,李耀辉协助修建图中阿富汗医院,该医院其后遭空袭,伤亡枕藉。

▲2015年,李耀辉协助修建图中阿富汗医院,该医院其后遭空袭,伤亡枕藉。

2017年,李耀辉到尼日利亚协助建造后勤电力设施,与当地人合照。

▲2017年,李耀辉到尼日利亚协助建造后勤电力设施,与当地人合照。

2018年,李耀辉于塞拉里昂监督电线铺设工程。

▲2018年,李耀辉于塞拉里昂监督电线铺设工程。

2023年,李耀辉在也门兴建太阳能板。

▲2023年,李耀辉在也门兴建太阳能板。

2015年1月11日,李耀辉于生日当天从科大退休,并加入无国界医生(Doctor),同年10月被派赴阿富汗维修当地医院,可是其后该医院遭空袭,酿42人死亡,包括14名无国界医生(Doctor)工作人员,他因转到其他医院工作才幸免于难。首次任务便与死神擦身而过,那刻他满是恐惧(Fear)、愤怒及内疚,更曾萌生放弃念头,但想到上天让他逃过劫难,便应留下尽力救援。1年后,他完成使命回港陪伴家人,又回到大学(University)“教书”洗涤心灵。

以自身经验开解欧洲护士(Nurse)

去年10月,他到也门参与修建电力工程,当地胡塞武装冲突不断,每日送到医院后死亡的灾民不少,一名来自欧洲的护士(Nurse)更为此自责,质疑自己未能救活人命。他以当年经验开解,着对方放眼其他待救的伤者,终让对方释怀重投工作。

近年市民承受不同压力困扰,他建议遇到情绪受困扰的朋友(Friend)求助,不要说太多鼓励的话,安心聆听便足够,让对方感到别人的关顾陪伴,也不必追究前因后果,以免当事人细说从头,又掀动情绪。聆听,就如暗处的光,未必能提供答案,但可以送上心灵支持,陪伴失意人渡过难关,重建心灵,再次出发。

退休投入无国界工作 “算圆了医生(Doctor)梦”

60余岁的李耀辉正能量满满,但也有遗憾的事,就是未能圆医生(Doctor)梦。

李耀辉于6兄弟姐妹中排第4,父亲于他5岁时去世,自此李妈妈独力抚养子女成人。家中的环境他自小已知道,小学(Primary School)及中学学费幸获一对加拿大夫妇资助,中学毕业后修读航海电子课程,并以“行船”为职业,其后获船公司保送到英国(Britain)读大学(University),之后曾到机电工程署工作。至1992年加入刚创校的科技(Technology)大学(University),在23年内建立300间实验室,期间他完成博士课程,担任科大机械工程学系兼任助理教授,是校内罕有兼任教职与技术支援工作的员工。

不过他笑言,从小的志愿其实是当医生(Doctor),小学(Primary School)作文课亦以此为题目,惟碍于家庭环境无法达成,至30余岁生活(Life)稳定曾想过报读医科课程,惟因年纪不轻而打消念头。不过他笑说,取得博士资格后,学生(Students)亦称他“Dr.Li”(李博士),也与医生(Doctor)的英文(Doctor)称谓相同,“我亦是Dr,只是不懂医人”,算是圆了医生(Doctor)梦。

他续称,虽然当不成医生(Doctor),但若能跟医生(Doctor)合作进行(Carry Out)义务工作也是有意义的事,便报名参加“无国界医生(Doctor)”义务工作,惟考虑可能需要长期离港,无法照料年迈母亲而作罢。至2014年中,李妈妈离世,他亦申请提前退休,翌年正式投入无国界医生(Doctor)工作,至今执行8次任务,曾赴阿富汗、也门及尼日利亚等国进行(Carry Out)灾后重建。

李耀辉接受过不少人无私援手,加上自身努力(Effort)成就个人事业。访问中,他说得最多的是“感恩”,他解释自己虽无宗教(Religion)信仰,但相信上天会主宰人生的每一个轨迹,因此“感恩”上天对他的施予。今个农历新年,他将在尼泊尔度过,他特别感谢妻子包容,让他多年来参与不同的义务工作,达成反馈社会(Society)的愿望。
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(News)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

李耀辉,工作,医生(Doctor)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赞(725) 踩(100) 阅读数(2551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加载中......
发表评论